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发布: 2017-12-14 13:57:00

  歌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还不足百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成功地把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与秧歌剧、戏曲、曲艺、民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也曾经创造了中国歌剧的辉煌。涌现出如《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唱段家喻户晓,影响遍及全国。

  而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当属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编剧,马可、张鲁、瞿维、刘炽、焕之、向隅、陈紫作曲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无疑,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的作品。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表现新旧两个不同社会的鲜明对照,表现人民的翻身,它所塑造的喜儿、杨白劳的艺术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郭沫若观看歌剧《白毛女》后,曾以“悲剧的解放——为《白毛女》演出而作”为题,高度赞扬了这部歌剧:“中国的封建悲剧串演了两千多年,随着《白毛女》的演出,的确也快临到它们的闭幕,‘鬼’变成人了”,“这是人民解放胜利的凯歌”。《白毛女》深刻揭露了社会矛盾,20世纪40年代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使上亿人民(特别是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们)为之振奋,用艺术的力量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于反霸斗争和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革命。因为它关心了人民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革,所以才会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白毛女》在文学、诗歌、音乐语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感,以及面向民间、贴近群众的做法,也使它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茅盾1948年5月21日发表的赞文称:“在今天,我们毫不迟疑称扬《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我以为这比中国的旧戏更有资格承受这名称——中国式的歌剧。” 

  歌剧《白毛女》主题深刻:它充分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内涵;歌剧《白毛女》人物鲜活: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都有鲜明而独特的人物个性,活灵活现;歌剧《白毛女》音乐动听:无论是《北风吹》还是《扎红头绳》,无论是《十里风雪一片白》还是《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恨是高山仇是海》《太阳出来了》……哪怕是反派人物的音乐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实现了用音乐来承载戏剧、刻画人物、引发动作、营造环境等任务。